申遗背后的故事:拿什么守护你 我们的世界遗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2017-09-17 20:15:49  阅读:3613+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孙菂

  编者按:7月初,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成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在世界遗产拥有量上名列前茅。申遗成功带来喜悦与自豪之余,民众对这两处世界遗产的探知欲愈发强烈。近日,鼓浪屿迎来“暑期热”;而有统计显示可可西里旅游热度更是暴涨两倍以上。与之同时,申遗成功后如何进行保护也成焦点。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申遗工作的参与者、历史文化学者以及当地居民,听他们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和对遗产保护的探讨。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赵凛松 摄

  申遗亲历者眼中的可可西里

  本报记者 赵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这次申遗评估报告中这样描述,“青海可可西里提名遗产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高原的一部分,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叹为观止。”而国人对于可可西里的印象大多来源于2004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可可西里》。真实的可可西里到底是什么样?

  可可西里的前世今生

  可可西里,藏语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它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藏羚羊而设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它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

  “从2014年申报工作开始,我与同仁们一起多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而我的同事朱子云博士在撰写遗产申报材料时,全面检索了关于可可西里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文献记载。据资料显示,探险家们仅在西金乌兰湖周围、五道梁和沱沱河附近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痕迹。总体而言,这一带自古就是人迹罕至的区域。”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闻丞对《工人日报》记者说。作为技术支持团队的主要成员,他全程参与了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六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进行实地考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为追求经济利益,大量采矿和盗猎人员进入可可西里。遗产地外围的三江源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受到全球气候变暖、长期超载放牧等影响,生态破坏严重,草地退化、沙化,黄河源头出现断流。为保护高原生态系统,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在青藏高原陆续建立多个大面积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仍允许传统适宜的放牧生活方式延续。

  十年未闻猎枪声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5年多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这也是电影《可可西里》讲述的故事原型。

  “1995年,可可西里成立自然保护区。随后森林保护、公安等相关制度也完善起来。2007年后就没发生过盗猎案件。三江源部分地区采矿行为也没有了。如今,藏羚羊从上世纪90年代不到2万只恢复到6万只。不仅如此,从卫星遥感分析结果来看,近十几年中,可可西里北部无人区植被状况越来越好,除了与降雨量增加、气候变暖有关外,与这么多年严格保护有很大关系。”闻丞说。

  保护才是根本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对于业内人来说,这是最常说的一句话。对可可西里而言,保护工作不仅由来已久,更充满艰辛。其中还包括大量默默无闻的保护区守护者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奉献与坚持,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因此,申遗成功不仅让全世界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强化管理、加强保护的过程,唤起更多人。

  不仅如此,为避免旅游对遗产保护区影响,闻丞介绍说:“在我们编制可可西里保护管理计划时,将青藏公路以西、库赛湖、新生湖以东,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一片约2000平方千米区域划为‘荒野展示区’,为未来自然体验活动提供空间。该区域面积约为整体面积5.5%。而未来详细规划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确保可可西里遗产价值不受影响。”

  鼓浪屿:回归文化与传承

  本报记者 吴铎思

  近日,虽然持续高温,但鼓浪屿的游客丝毫不减。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坡绥沙细的天然海滨浴场,挺拔雄秀的岩石,游客一踏上这座小岛,就被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

鼓浪屿。(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让民众共同参与

  在福建省政协研究室调研员戎章榕看来,申遗成功后,保护鼓浪屿并延续鼓浪屿文化,依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建筑是鼓浪屿的魂,岛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百年老宅,或是领事馆旧址,或是名人故居,每栋建筑都有故事。跟许多知名旅游景区一样,“浓妆艳抹”曾是鼓浪屿老建筑的噩梦,过量设置的店招广告,建筑外立面肆意破坏,掩盖了鼓浪屿的清秀面容。

  2015年开始,市场监管部门提出“外立面改造先行、店招广告跟进”系统性解决方案。如今,鼓浪屿上的店招广告整齐、规范且各具特色。

  鼓浪屿申遗总设计师廖宁表示,此次申遗成功,鼓浪屿自身定位更加明晰。

  鼓浪屿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表示,未来,鼓浪屿将继续推进“全岛博物馆计划”,为居民腾出更多公共资源;让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屿保护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更多民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原住民许小姐告诉记者,印象中小时候的鼓浪屿闲适优雅,但后来受到商业浪潮冲击,出现不少乱象。她希望申遗成功后,在发展旅游业同时能兼顾音乐文化,让到访游客感受到多元的鼓浪屿。

  鼓浪屿之所以成为世界级遗产,与原住民对文化的坚守密不可分。鼓浪屿人除了喜欢音乐,还爱足球。100多年前,在鼓浪屿上,中外体育爱好者已经在绿茵场上同场竞技。如今,在这寸土寸金的小岛上,依然保留着标准足球场,足球也成了与小岛不可分割的一种教育文化。

  从小在鼓浪屿长大的儿童文学作家李秋沅认为,保护鼓浪屿还得回到源头。“一个地方要有文化沉淀而不是浮于表面的东西,才能真正吸引人、留得住人。”

  更为任重道远的保护

  采访中,专家学者不无担忧,每天客流量超出鼓浪屿的承载力,游客、商业都在冲淡鼓浪屿的生活气息。

  近年来,鼓浪屿游客数量急剧攀升。2009年游客数量为575万人次,2014年达1246万人次。在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之后,鼓浪屿对于游客吸引力必将增大。对此,鼓浪屿管委会也表示,今后将进一步限制客流量,让鼓浪屿更加轻松,再现鼓浪屿“市井烟火气”。

  对鼓浪屿的历史建筑来说,最直接威胁是台风、火灾和植物病虫害。过去50年,厦门和鼓浪屿遭受180多次台风袭击。有鉴于此,世界遗产大会认为,充分的风险准备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申遗不易,但保护更为任重道远。”戎章榕认为,鼓浪屿呈现的不仅是海上花园、钢琴岛,也有发生在美丽之外、琴声之中、建筑之内那些人与事;诉说的不仅是逝去的时光,也是今日的传承,更是未来的璀璨。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