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虹膜识别因其具备的多种优势而日益受到人们追捧。在应用中,微软应该可以说是虹膜识别的力推者,不仅在Windows10中引入虹膜识别为主的生物识别技术来代替密码,旗下旗舰手机Lumia950和Lumia950XL也都搭载了基于WindowsHello的虹膜识别功能,并且微软已经宣布,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设备支持虹膜识别。
而在Android阵营,也有支持虹膜识别的产品,比如中兴的AXON天机以及努比亚新发布的布拉格S。有人预言说,虹膜识别未来在手机上,将成为比指纹识别更为普及的生物识别方案。然而这有可能吗?
虹膜识别的优势有哪些?
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是眼球中瞳孔周围的深色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等等细节特征。而虹膜识别则是直接对人眼前部的虹膜进行扫描,从而实现生物识别的目的。
相比较另一个眼部识别方案——视网膜识别来说,由于后者扫描的是眼睛后部静脉的血管图案,因此在精度方面要更胜一筹。但其缺点也正在于此,因为它对于硬件的要求更高一些,而虹膜识别则不存在该问题,普通手机摄像头就可以完成。从硬件的角度上说,虹膜识别的门槛要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微软能够通过升级的方式让之前推出的Lumia手机或PC也用上虹膜识别的原因。
为什么说虹膜识别不太可能取代指纹识别?
而虹膜识别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就信息量来讲,虹膜是指纹的4.5倍,更适合用来做生物识别。而且虹膜识别的过程会采集虹膜是否随瞳孔收缩而震颤,还会通过调整光照环境来检测瞳孔是否随之变化。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是活体才能够成功识别,录像、照片等是无法拿来破解的。
并且人类的虹膜和视网膜也是生而不同的,具备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手机上的指纹识别虽然也发展到了活体检测的级别,不过由于指纹太容易被采集和利用,相比较眼部识别,在安全性上还是要差一些。
而且,无论是近视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都不会影响到虹膜的完整性,而指纹识别的劣势是手指皮肤一旦被磨损或潮湿,就有可能导致指纹识别实效。
除此之外,虹膜识别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无需给手机特别开孔,也不会额外占手机内部用空间来配置指纹识别模块,直接利用原有的摄像头就可以。
可为什么我们对虹膜识别还是不满意?
尽管在安全性上,虹膜识别可能能够胜过指纹识别,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指纹识别在当下的流行,不仅仅在于它让设备更安全,更在于它在易用性上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就拿iPhone来说,其将TouchID模块直接做在Home键里,按压即可实现解锁。这对用户而言不存在什么学习成本,直接上手就能用,并且实体键设计让用户甚至在黑暗环境和手机放在口袋里时,仍然可以快速实现解锁。
而虹膜识别在易用性上则有点问题。首先它需要你的眼睛对准手机摄像头,并且要保证一定的距离(实测距离需要在30公分左右,过远则不能识别)。这就对握持姿势有一定的要求,不像指纹识别那么方便。除此之外,虹膜识别的成功几率还和环境光线、眼部遮挡有一定关系。虽然现阶段Lumia950已经可以实现在暗光环境下和佩戴墨镜的前提下成功识别,但是仍然存在着较高的延迟和较低的成功率等问题,解锁速度仍达数秒。而反观部分指纹识别手机的解锁速度已经达到了0.5秒甚至更低,这就使得虹膜识别在“快准稳”三个要素方面,都不如指纹识别来的方便。
更主要的是,部分搭载虹膜识别的手机为了便于用户验证,还会专门设计两个定位框来引导用户对准眼部。这点就好像当年的人脸识别一样,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大部分场合当中,把手机举起来以对准眼睛和面部的举动还是显得有些浮夸(另一个例子就是语音识别)。偶尔玩玩可以,实际体验比指纹识别还是差了很大一截。
虹膜识别有用武之地,但不会取代指纹
总的来说,易用性和用户习惯,是虹膜识别想要大规模普及的主要难题。看看指纹识别,在安全性上它不一定比数字密码强到哪里去,但是易用性和人性化程度上却完爆前者。这才是指纹识别能够在iPhone5s之后形成潮流的关键。而往后与移动支付的结合,更是进一步加固了指纹识别在手机上的地位。
更别说,指纹识别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隐藏式,直接将识别模块做进屏幕里。这样一来,对于手机开孔和设计也就不再有影响,虹膜识别的优势又少了一项。
另外,虹膜识别虽然硬件门槛较低。但是其仍然需要在摄像头周边另外配备红外发射器以及接收器,才能保证低光下的虹膜识别,本身又会带来一定的硬件和开发成本、量产产能及工业设计能力方面的困扰。毕竟手机正面开孔过多也不是件讨喜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虹膜识别在技术上虽然更为领先和炫酷,但其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还是无法匹敌指纹识别的原因。至少在最近几年,虹膜识别更多还是个噱头和玩具,而无法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