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中国宫斗再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2021-04-17 10:12:46  阅读:87403+ 来源:贝果财经

被各种商家营销套路侵害权益?买到的商品出故障投诉无门? 黑猫投诉平台全天候帮您解决消费难题【消费遇纠纷,就上黑猫投诉】

  ARM中国“宫斗”再升级

  本报记者/秦枭/北京报道

  备受关注的ARM中国控制权之争进入司法诉讼阶段。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ARM在中国的分公司——ARM中国已对此前由ARM中国董事会指定并空降至该公司的三名高管提起诉讼。外媒认为,该诉讼旨在让ARM中国的控制权继续保留在现任首席执行官吴雄昂的手中。

  此前的2020年6月10日,来自英国ARM公司及其中国合资方厚朴投资,统一的声明,将ARM中国执行董事长兼CEO吴雄昂免职,同时任命Ken Phua(新加坡籍)和Phil Tang(中国籍)为ARM中国的临时联合首席执行官。

  吴雄昂随后解雇了董事会空降的三名高管。但ARM中国董事会此后又恢复了他们的职位。

  记者从ARM中国内部获悉,在此期间,厚朴投资和ARM英国的部分董事开始派人频繁接触合资公司的客户,并威胁修改、取消与合资公司的现有合同;更甚者,还有董事致电合资公司团队进行针对员工个人的威胁和骚扰。

  在最新的诉讼中,ARM中国团队要求三名高管归还公司财产。ARM中国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表示,吴雄昂的立场“符合中国法律,并得到了中国法律法规的确认。”

  值得一提的是,ARM中国的两个小股东此前也已经在深圳发起诉讼,要求驳回ARM中国董事会罢免吴雄昂的决定。目前,这两起案件正在合并。关于合并审理的听证会可能会在4月下旬举行,而针对三名高管的诉讼预计将于5月下旬举行听证会。

  “宫斗”升级

  日本软银于2016年7月以超过3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ARM公司。当时ARM公司是英国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220亿美元,软银溢价100亿美元收购。

  被软银收购后,ARM公司在中国的“分部”——ARM中国于2018年4月底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ARM中国由ARM总公司持股49%(后来稀释到47.33%)、中方投资人持股51%(即软银将51%的股权卖给中方投资团队)。公开资料显示,中方投资人主要包括厚朴投资(直接持股约36%)、安创基金(约13.3),其他三家机构共持股3.37%。

  公开资料还显示,ARM中国董事会共有9名成员,包括软银方2名、厚朴投资3名、ARM中国高管代表2名、吴雄昂以及1名合作方代表。

  ARM中国控制权争斗起始于2020年6月10日,当日英国ARM公司及其中国合资方厚朴投资发表声明:ARM中国执行董事长兼CEO吴雄昂被免职,ARM中国董事会已任命Ken Phua(新加坡籍)和Phil Tang(中国籍)为ARM中国的临时联合首席执行官,接替吴雄昂担任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但该消息当日便被ARM中国的官方声明否认,该声明称吴雄昂将继续领导公司。

  ARM中国的否认声明很快又被“ARM公司媒体声明稿”所淹没。该声明表示,作为大股东,ARM公司与厚朴投资最近共同罢免吴雄昂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决定符合ARM中国的最大利益。同时,ARM公司表示,基于举报人以及数位在职、离职员工的投诉,经过调查发现,美国公民吴雄昂的行为危害到了ARM中国的发展、公司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且从多个渠道获得的证据表明,吴雄昂未对公司披露他已经构成的利益冲突,以及违反公司准则的行为。

  2020年6月11日11时左右,ARM中国再次做出“反击”称,ARM公司对吴雄昂的指控完全是莫须有,ARM中国公司未召开符合程序的董事会会议,也并未产生有效的导致人事变动的法律文件。该声明同时指出,ARM指定接替吴雄昂成为ARM中国的临时联合首席执行官之一的Phil Tang(即唐效麟),因严重违规行为,已经被ARM中国公司解职,他不再代表ARM中国履行任何职能。

  但这并未打消ARM公司解雇吴雄昂的念头,甚至开始“不择手段”。 ARM中国董事会随即又恢复了唐效麒的职位。据ARM中国表示,厚朴投资和ARM英国的部分董事此时开始派人频繁接触合资公司的客户;并威胁修改、取消与合资公司的现有合同;更有甚者,还有董事致电合资公司团队进行针对员工个人的威胁和骚扰。

  知情人士称,吴雄昂已在ARM中国的办公室组建了自己的安保团队,阻止来自ARM总部或ARM中国董事会的代表进入,ARM总部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也被一一过滤系统屏蔽。

  在近日针对唐效麒等三名高管的最新诉讼中,ARM中国的理由就是他们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强调此前ARM中国做出解雇唐效麟等三人的决定合乎法律规定。

  一位法律人士向记者解释道,从ARM中国的设立过程及股权结构来说,其属于中外合资企业,应当遵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应依法合设董事会,其人数组成由合营各方协商,在合同、章程中确定,并由合营各方委派和撤换。按照法律董事会有权任命或聘请公司高管及其职权和待遇等。如果ARM采取强硬的手段,支付违约金,对ARM中国的人事进行安排也是可以的。

  收购案成疑

  目前,ARM中国各相关方并未对最新诉讼表态。ARM公司拒绝评论此事,声称不会对悬而未决的法律问题置评。日本软银和英伟达也拒绝就ARM中国控制权之争表态。

  2016年收购ARM公司之后,日本软银正在寻求脱手ARM公司,而美国英伟达已于去年9月官宣斥资400亿美元收购ARM公司。消息一经宣布,在不同国家、不同公司之间都引发了争议。

  悬而未决的ARM中国控制权,也让英伟达收购ARM一事更加扑朔迷离。

  但英伟达CEO黄仁勋对收购持乐观态度,在GTC 2021大会上,黄仁勋也再次回应了这个话题。黄仁勋表示,目前收购工作正在稳妥有序进行。英伟达和各国监管部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我们相信,监管部门会支持英伟达收购ARM,因为这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半导体行业的技术研发,相信这笔交易会在2022年有个积极正面的结果。

  上述法律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的人事纠纷一般不会阻碍公司的并购,但是跨境并购与普通并购不同,如何获得当地政府以及各国反垄断机构的批准才是重中之重。

  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监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确回复。

  不过,美国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应用材料AMAT斥资22亿美元收购KKR国际投资机构所持有的日本国际电气株式会社(Kokusai Electric Corporation),因没有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许可而告吹。

  3月底, AMAT宣布,由于没有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收购日本国际电气公司的交易失败。按照之前的约定,应用材料公司将补偿国际电气公司1.54亿美元的违约金。

  “同门”的威胁

  除了ARM中国控制权的不确定性之外,ARM 公司在业务方面也正在遭受 “同门”的威胁。一个叫做 RISC-V 架构近几年以独特的开源优势在芯片设计界被持续看好。

  ARM与RISC-V皆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精简指令计算机RISC。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ARM 是一种封闭的指令集架构,而RISC-V是一种完全开源的架构。

  开源架构使RISC-V对ARM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黄仁勋就曾表示:“RISC-V对ARM构成了切实而重大的威胁,给行业带来了真正激烈的竞争。”

  日前,最大的RISC-V架构厂商SiFive宣布,首款基于台积电5nm工艺的RISC-V架构的SoC芯片成功流片。在半导体行业中,流片意味着芯片设计大功告成,一般会在一年内投入商用。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emico Research的预测,预计到2025年,采用RISC-V架构的芯片数量将增至624亿颗。2018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46%。

  新泰证券半导体行业分析师王志伟表示,对于RISC-V来说,如何形成自己的生态是关键。一旦指令集和操作系统组合绑定,将形成其他玩家难以逾越的 “生态墙”。在 PC 时代最牢不可破的“生态墙 ”就是由英特尔x86处理器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所构建的Wintel联盟。而如今移动互联时代的“生态墙”正是由ARM的指令集架构形成的移动端处理器生态和Android、iOS 操作系统构建起的ARM联盟。

  一位半导体企业工程师对记者表示,ARM和X86对指令集的授权管控极为严格,大多数芯片企业只能购买其半成品或接近成品的技术,在其基础上进行相对边缘化的研发。但是这也使得行业井然有序,一劳永逸。如果以完全开放姿态进入,就会导致多点开发,势必会导致成本上升,如何保持行业有序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问题。

原标题:ARM中国宫斗再升级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