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请注意,是46日不得食,这么久的时间没有粮草,几十万人的军队,没有出现兵变与逃亡,而是组织起了突围,说到这,难道还会只相信书上的“纸上谈兵”吗?
秦赵长平之战,成就了白起,也让赵括变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千古笑谈。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赵括是庸才。暂且抛开赵括究竟有无战略上的错误,先从“纸上谈兵”这个词说开,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早于东汉,可见纸上谈兵并非当时人发明形容赵括的,而是后人冠于赵括名前的,历史一旦尘封多年,难免有所歪曲。
秦末大将章邯,也不可一世,曾杀死了项燕(项羽的叔父),但是背水一战的项羽大破章邯,逼得章邯投降。历史是不公平的,成王败寇,不免有人要说“既生瑜何生亮”啊。
长平之战前,赵国以廉颇为主将,廉颇坚守不出,和秦国打持久战。但此时的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而赵国却刚刚实行“胡服骑射”的变革。这场大战说白了,也就是双方国力的对耗。赵国国力不如秦国,赵王理应知道这样一直耗下去不是个事,所以撤换廉颇,并非赵王中了什么离间计,而是形势所逼。撤换掉廉颇,新上任的赵括也只能被逼积极进攻。
战后,白起觐见秦昭王时,谈论起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
白起之所以坑杀赵军,恐怕也是之前被赵括打急了眼,单从双方战损比来看,双方主将的指挥并无差多少,只是成王败寇,定律如此,失败者常常会受到不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