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类创业项目骑遇宣告死亡 创始人说硬件创业坑太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2017-09-09 02:03:46  阅读:4370+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
刘宏亮在朋友圈发出“骑遇”的讣告

  新浪科技讯 7月10日下午消息,骑行类创业项目“骑遇”App近日宣布“死亡”,其创始人之一的刘宏亮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讣告,并深入分析了这家主打智能骑行的创业公司的560天。

  在刘宏亮的分析中,他从创业初衷、融资节奏和硬件的坑等几方面总结了骑遇的创业。比如创业一开始很顺,顺利拿到融资,并推出产品开始众筹,但其后低估了硬件创业的难度,并没有预料到资本市场的变化——融资开始变得困难,于是没有正向现金流的公司开始变得困难。刘宏亮还认为,体育产业内的创业速度本来就相对较慢,是骑遇走得太急了。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硬件创业的难度预估不足。

  “硬件已经有太多失败的项目,大家的失败也都很多相似。”刘宏亮在其失败总结中写道。(李根)

  以下为菜鸟科技创始人之一刘宏亮的自述(由懒熊体育ID:lanxionglanqiu 郑浩榕 整理):

  01

  本想低调关闭骑遇,但还是选了今天,7月7日,是去年鸟蛋破京东众筹记录的日子,去年大起,今年大落,也算给自己Mark一下。

  在创业之前,我在青岛做培训公司,自己也是培训师,管着40多个人。做了10多年,大家开玩笑说那是个金饭碗。每年的营收能做到千八百万,个人的话一年下来百十万,在这种城市可以生活得很好了。

  但这么做了12年,后来觉得应该做点事,想到互联网圈里找机会,2014年年初卖掉了公司出来,也学了一年左右时间,参与了很多社群的运营。

  2014年年底,我遇到了合伙人于锋和孔繁斌。于锋是计算机专业,后来从北京回到青岛做折叠车配件。老孔是于锋以前的同事,2011年创业做了推推共享和AirJoy乐享,拿到了360的投资。

  于锋觉得我对互联网这块懂一些,拉着我一块创业,说咱们一起做自行车的项目吧。最早是想做一个常规的自行车,当时应该是叫有互联网思维的自行车,想着在校园里卖给大学生。做这个东西的过程中,智能骑行的概念开始火了,像百度、联想、小米等等很多企业都在喊这个概念。我们也想,那现在再做传统的是不是落后了,也是被当时的潮流影响了吧,决定向智能骑行方向发展。

  于锋就说这块缺技术,所以找来了老孔,我们三个人开始了这个创业。2014年的12月25日,我们在圣诞节这天注册了公司。之后大家都非常投入地琢磨这个事,这时候又想,大家都在喊智能自行车,但这有点伪需求,还不如给现有骑车的人做一个配件,让它有智能的这个概念就好了。别人做的是一个增量市场,我们做存量市场。

  鸟蛋这个产品的形态,最早是一个尾灯,然后是一个尾灯不够加一个控制器,最后还想在前面加一个速度码表传感器,但是研发的过程中没有这么快。

  春节前后,2015年2月,我们决定把这个产品先出个简单的版本,毕竟互联网讲究速度要快嘛。所以把产品设计成鸟蛋后来那个样子,变成了可以旋扭在车轮气门芯上的这么一个形态。(它可以记录包括速度、里程、时间、海拔、坡度、天气、卡路里等信息在内的骑行数据,并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

  不再有“骑遇”:一个活了560天的骑行创业项目的自白

蛋鸟的产品形态

  当时觉得产品比较小,也会比较简单,就开始研发,但实际研发过程中发现,这个产品只是看起来简单,其实技术相当复杂。

  当时我们对这块了解没那么深,就做了这个产品。因为专业的东西,太技术的我不太懂,于锋和老孔负责产品开发,我就负责运营和传播。到了3月份,做了一个logo的发布在朋友圈传播,也在圈子里引起了很大影响力。

  然后我们就遇到了我们的天使投资人蔡虎,他当时已经在探针资本,而且他在百度和之后的经历都挺不错。他问我,老刘你们需要投资吗,我们基金想投这样的项目。当时融资相对比较容易,好多人会主动找上门来,之前我们也拒绝了一些,蔡虎名气比较大,我们决定去跟探针聊聊。

  3月10日,我们仨去了北京,一去一谈,就敲定了,按估值3000万,很短时间就把这个事定下来,给我们投360万。钱在5月份就到位了。

  中间这个4月份,我们在北京参加了黑马运动会,获得硬件方面的第一名。当时像盛发强几位老总都感兴趣,想参与进来。但正好跟探针刚敲定,就说那等下一轮吧。

  参加完黑马运动会,开始做新一轮的传播。原来对PR这块也不太懂,经过这次传播之后发现,参赛的效果很好。

  到了5月份,正好赶上上海自行车展,这是国际上的第三大展。我们就想着找记者发布鸟蛋的事,最后做了场发布会,主题叫“一只鸟蛋引发的骑遇”。当时在自行车圈,大家还没人这么开发布会,我们是很早的。在上海,张向东(700BIKE联合创始人)和李刚(野兽骑行CEO)他们都来看了。后来700Bike、野兽骑行都开发布会了,越来越高大上。

  做完这个事想做众筹,原来觉得比较简单,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开始众筹,也可以拿点钱回来。但是和京东一对接,他们说要先看完产品再能给上。国内的众筹和国外的还不太一样,像kickstarter有概念就可以上。

  我们想,那就等产品出来吧。研发过程其实蛮困难的,后来一直在改善产品,众筹也改了几个时间,最后定在去年的7月7日。

  众筹成功了。10000个鸟蛋,23分钟就被抢光了。当然,我们为了能更快完成众筹,前期做了很多准备。

  我自己很想把它做成一个互联网事件。要说总结的话,第一,我们做了发布会;第二,前面几个月积累的早期用户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我原来玩儿社群这一块,对这块比较敏感。最开始就做了黄金蛋主的群,挑了100个资深的骑友,100个黄金蛋主。等这些人体验完之后再给其他用户,这个时间段,招募了很多自行车媒体,做了1000个白银蛋主。另外赶上和罗辑思维的合作,做了365个罗友蛋主。这些加起来就是我们的早期粉丝,这几个社群给我们的帮助真的非常大。

  02

  按照要求,从8月7日到9月7日,一个月内要正常发货。当时产品还有很多问题要调试。到8月下旬,把所有众筹产品发完了。这一批大部分情况属于能用,但在不同环境下不太稳定。

  所以产品后来一直在改善,但说句实话,到最后整个项目结束的时候,产品还有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在技术上投入的人也很多,最多的时候有2、30个工程师来做这个事情,还是没有把技术问题解决。

  我们另外的一个App骑遇,从2015年年初开始运营,5个月左右,积累了10万用户,这是友盟的数据。

  然后从这个时候,供应链开始花钱,团队规模比较大,50来人。前期我们自己投了100万,投资人给了360万,400多万,但这时候供应链的钱和团队的工资使得压力很大。当时资金已经紧张。

  现在回想起来,去年年中,投资市场也很夸张。

  我们在资本那报估值能报2、3个亿,还有很多人想投。那时资本市场很疯狂,大家也都是这么报。第一轮我们估值是3000万,第二轮在1个亿左右是比较正常的,但我们报的是2点几个亿的估值,有投资人觉得项目挺好也想投。

  从融资角度来讲,5月份天使刚到账,没太着急去融。正常来说,我们是9月出去融资,但当10月全力去融资的时候,发现资本市场已经不太好了。完全没有预料到,自身计划是年底之前融进来就好了,但当时行业已经很差了。

  要经历过才知道,从去年8、9月份到现在,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融资很困难,发现这个事不好搞,三个合伙人探讨了,大家对发展方向有一些分歧。当时因为于锋和老孔都偏重产品,但是鸟蛋一直没有解决问题,我信心不太足。我觉得产品再出不来,最后真的是一败涂地。

  最后投资人也建议,既然都对自己方向比较坚决,不如把这个项目拆分,各自单独来运营。于锋和老孔还去做产品的一些创业,我继续做菜鸟,在骑遇这个项目上继续做。

  这之后涉及一些转型的问题,在这上面纠结很久,做了一些尝试。不过到后期,因为产品的逻辑没有出来,没有再去见很多投资人,没敢去见。

  我当时想做的方向是用骑遇做一个O2O平台,去连接骑友、车店、车厂和品牌商。做B端的工作,这样后期才会有利益。但现在这个模式很多人在做了。

  这之后有一个资本的老大,撮合我们和另外一家公司整合,但这里面因为公司的股权没弄清,不是合伙人有分歧,就是投资人有意见,最后项目拖了好长时间。

  拆分的时候,钱和很多实体的东西,都留给合伙人那边了,我们分别带了十几个人。App后来基本停止运营,而做O2O又急需资金和资源的整合,员工陆续走了。我垫了几十万,维持了半年左右的运营,后来没什么结果了,所以今天发了这个讣告。

  03

  稍微早点的时候,去年上半年吧,投资人都觉得骑行这个市场是相对窄的领域,给他们的第一感觉是用户少,特别是运动自行车,用户更少。到后面,投资人不投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但最主要的借口就是市场想象空间没有那么大,而且他们认为我们的商业模式还是有问题。

  当时那个阶段,我们也不太接地气。钱从哪里来?大家不太考虑这个事情,大家都在考虑怎么做多用户,能有估值,投我的时候能多投钱。还是一个to VC的思维更多一些。

  为了投资人的要求,把运营数据、活跃度、用户数做上来,我们当时都是去考虑这种东西,做很多活动,往外送鸟蛋,去吸引品牌,吸引多少人下载App。现在想想这些是错了,吸引的用户不一定是骑友,最重要的,还是你的造血能力。野兽骑行最早时跟我们比较像,从智能配件入手,其实我们在后期也看到这个事情,靠配件本身挣不了钱,只能作为一个入口。

  我们三个人都是做CEO出身,原来都是自己做企业,觉得可以把这个事做得很大。产品线做得太多了,硬件、软件、社群都做。

  硬件已经有太多失败的项目,大家的失败也都很多相似。

  做硬件要意识到,第一,产品会有问题。鸟蛋从研发到小量量产,就做了一万多个,后面也没再过多地生产。包括现在看,其他硬件也是一样,需要时间累积,硬件本身未来很好,但现在小规模的创业者要注意,投入会比其他互联网项目大得多。

  第二,供应链,换工厂换了好几次,深圳的青岛的工厂都找过,因为我们订单太小。

  软件这块,我们的逻辑稍微混乱了点,也在努力去弄,但软件当成工具性的东西来讲,机会已经不大,行者和黑鸟都是很早就在做,大家已经有习惯了。比如行者现在号称300万多用户,你是很难去超越它的。

  不再有“骑遇”:一个活了560天的骑行创业项目的自白

  现在如果我还继续做,我还是看好线下店的整合。这也是我上半年想做的。我们在线下有1000多家。在去年,许多品牌还严禁车店去卖其他品牌,但今年已经完全变化了。

  未来这种集合店会越来越好,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想要去整合B端做这个事。在这个基础上O2O一定有机会,自行车是一个需要线下的事,无论是700Bike还是野兽骑行,在线上卖完后,还涉及很多线下服务,包括小牛电动车,都需要线下。

  我们去年推广鸟蛋时做过“千店计划”,让他们的店卖我的产品,但最后不止1000个。而且开拓成本蛮低,一个门店100块就搞定,现在肯定不行了。

  我们通过鸟蛋和它的社群来整合车店,去年那个时候机会是很好的,但出了问题。今年像屋伏石、单车汇、美骑,包括两个轮子联盟、门店侠都在做这个事了。

  从内心来讲,我挺喜欢这个行业的,喜欢骑车嘛,但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它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你愿不愿意再去玩这个事?就不是那么想了。

  我们当时用社群在做个事情,最后关键失败最大的还是产品。产品给力的话,可能这些商业逻辑都会实现。

  04

  谈到社群,我们是有很大优势的。做社群的时候,我们运营的有200个群,一个群基本上300、400人,也有满群的。正常运营的时候,4个人来干这个事情。不过今天我把它们都解散了。

  我们的社群分为三级体系:蛋主,窝主,城主。蛋主就是车友,窝主就是车店的负责人,城主就是城市负责人,从车友里一级一级往上做。

  在骑行行业没有社群的概念,以前都是论坛或者社区。最早我运营过海星会的社群,有几十万人,积累了经验。我认为社群肯定是未来商业模式很核心的一个东西。原来的品牌是靠流量,但这个时代变成了,并不是知名度高我才买你,而是靠喜欢和认同你的文化和价值观。像喜欢罗辑思维,听罗胖语音就去买它的东西,喜欢罗永浩就去买锤子。

  社群也不只是群,因为好多微商也在玩群,这个东西很重要的是,你是为了挣钱?买东西?还是因为喜欢而跟一群人呆在一起?

  菜鸟的群首先是喜欢骑行的人,其次是认同菜鸟文化的。菜鸟的心态是:新鲜、投入、乐群、玩!我们有一些口号,比如每只菜鸟都有雄鹰的梦想,每只雄鹰都有菜鸟的曾经。 而且骑行的新手也叫菜鸟,大家一开始买的车叫菜车。 我们做的logo也可以,鸟脸鸟衫,好多人喜欢这个东西,把它当作一个玩具。

  今天解散,好多骑友说,我哭了,他们觉得解散这个很可惜,说要众筹给我来继续运营,因为骑遇,他认识很多骑友,他觉得感情也在这里面,这正是社群很重要的一个核心。但我觉得这个事情告一段落,就不要来折腾这个东西了。

  相比其他创业者,管理对我来说不是多难的事情,像产品和技术,则是原来接触很少的。我原来做讲师,就讲如何改造管理团队,这是我擅长的。当然最后对于团队,我也觉得对不起,员工解散,我掏钱给他们多发一个月工资。他们说老刘下次要做什么再找我。

  上一个公司是一个金饭碗,出去讲课1万一天,现在来讲,完全没有收入,每个月还要贴补。但当时还是要出来,盯着最后就是想上市,要不我干嘛出来搞这个东西。

  去年一年几乎没有时间陪家人和两个女儿,但我觉得心中有那个念想,老想去试试,老想万一能成的。

  自己原来怀抱一腔热血来做这个事情,最后不得不宣布这个项目失败,确实是一种经历。我们一直在去找解决方案,最后因为融资失败,当然它只是一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要素。

  综合来看,创业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很多,但我觉得更多是坚持。我们这个事情没再往下做,涉及好多方面因素,蛮可惜的,在能坚持的时候继续坚持一下,可能就会有机会。

  接下来做什么,我现在还没有想好,但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吧,品牌、社群、传播,在这方面做些工作。于锋和老孔他们现在在做偏游戏化的骑台,我们现在也经常见面去聊这个事。

  体育行业是一个趋势,没有问题,但体育行业是一个比较慢的行业,包括盈利都没那么快,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大家在这个行业,如果能尽量去坚持,做好自己的现金流,机会还是蛮大的。

  我们还是太急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