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为偿疫情之罪自尽 元启逼宫欲让陛下退位
京城,大批羽林军进城。兵部,岳银川着急前来,请求晋大人带他进宫,此时的金陵城内已被巡防营控制,二人只得抄小路进宫,路上,晋大人自责没有听岳银川的话,导致京城危机,正当二人赶到城下时,却被巡防营的人拦下,岳银川当即杀死守城的士兵,二人着急跑入宫中告诉陛下,莱阳王已经谋反,闻言陛下大惊失色,太后得知消息也着急跑来。此时的皇宫中只剩五百士兵护卫,情急之下,岳银川建议陛下改换衣冠,由自己保护他出城,陛下却将天子宝印拿出,托付他以此宝印召兵勤王,如若自己难以获救,至少天下人会知道真相,岳银川郑重接过宝印,发誓道将不畏险阻,定会为陛下找到援军,在侍卫的护送下,岳银川离开。城内,狄明告诉元启,一切都已安排就绪。
廊州鸽房,平旌和飞盏前来,查阅关于金陵城的消息。皇宫外,狄明率领的羽林军,已经齐聚宫外,元启意欲逼宫,待他一声令下,众军杀入宫内。皇宫里,众人听到外面杀声四起,太后悲痛道如果首辅还在,又岂会有今日,陛下则说道如果长林王还在,也断断不会有今天。不消片刻,殿外已是血流不止尸体遍地,元启一行人遂进入殿中,晋大人见他前来,忙上前斥责他是叛臣逆贼时,不料却被元启一剑刺死,众人大惊。狄明主动告诉太后,京城的疫灾发生后,家中就只有他一人活着,太后听闻不语,陛下却辩解这是夜秦人所为,与太后没有关系,元启质问太后,是否敢承认此事与她无关,太后自知理亏,解释道此事与陛下无关,那时他正年幼,毫不知情,狄明却认为有这样的母亲,陛下定难成为明君。
闻言,太后让陛下坐回龙椅,她跪下说道,自己愿承担疫情之责,今日之事乃天道轮回,善恶得报,陛下不应偏私阻拦,说完磕头跪拜,转身走到狄明面前,愿以太后之尊位偿罪,死后不入皇陵不受祭享,不入宗庙弃葬远郊,以此祭瘟疫所亡百姓,而陛下上承天命,皇位袭自先帝,自登基以来,从未有过失德失能之处,希望自己死后,尔等能悬崖勒马就此退兵,陛下则应允绝不追究,自此刻起叛乱之举再无名分,狄明让她自行了断,太后遂拔剑自尽,众人痛哭。
廊州,平旌和飞盏在计议起兵之事,平旌分析元启意欲让陛下退位让贤。殿内,太后的尸体被人抬出,大臣斥责元启为何还不退兵,待将来勤王之时,他必是死无葬身之地,元启却说自己是为皇位而来,只因元时年幼不能保全大梁,欲让他昭告天下退位让贤,而自己本是龙脉帝裔,宗室翘楚又有战功,天下皆知。说完,众将都高呼愿奉莱阳王为主,元时气愤道绝不会替他写下伪诏,蒙骗世人,元启见陛下不肯就范,欲找天子宝印,元时却说天子宝印已被人带出宫中,即便自己今日要死,天子宝印也会交到值得托付的人手里,元启问他何人值得托付?只因他觉得平旌也不会例外。
廊州,平旌告诉飞盏,陛下年少登基,朝政由内阁主理,皇威不足,若元启逼迫陛下退位,极有可能掩盖住天下人的耳目,此时若凭他一己之力,与之抗衡,乃是异想天开,为今之计,是要有一支勤王之师,而当年父王萧庭生为了避嫌,从不插手朝堂之事,连军符也是用后即还,却还是被内阁怀疑,到底他们在怀疑什么呢?正当二人谈论时,下属禀告消息已经递送出去,第一份回应也已收到,说着便将消息交与平旌,平旌看后让他去送一封信,待下属离开后,飞盏不解平旌在安排什么,平旌却反问道,假如二人许久未见,假如飞盏现在手握重兵,有一天,当自己突然找到他时,告诉他陛下有难,江山有危,但却无凭无据,问他会跟随自己吗?飞盏斩钉截铁说道会,只因他相信平旌的能力,以及对陛下的忠心,平旌感慨道这便是内阁防备的原因,长林府护卫北境,可谓一腔碧血两代忠骨,在天下人心中,这份赤诚和信义,自然有它的重量,而此刻自己想借长林之名,起兵勤王。
皇宫里,大臣们誓死不与逆臣为伍,狄明让手下的人先将他们关起来。独院内,因京城戒严岳银川无法出城,下属找来羽林军的衣服,欲掩护他出城。城外,东青率军与平旌汇合,平旌告诉众将此去凶险,大家却异口同声道,无论世间是否还有长林名号,身为长林儿郎,自当保佑君主为家国而战,愿跟他随行。军帐外,甘州营的魏老将军也率旧部赶来,平旌看着众人纷纷前来,感动不已。一路上,各营参将陆续赶来追随长林王,长林旗帜再现军营。
皇宫里,元启带着安如来到朝阳殿,元启告诉她这是天子理政之所,说完他坐上王位,看着殿下的安如,问她为何不替自己高兴,安如却说自己感受不到,为了王位而卖国叛敌有何值得高兴,元启告诉她无论陛下愿意与否,两天之后就是退位大典,而安如命中注定会成为宫里的娘娘。(本站原创剧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