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名叫麻叔琪琪的女主播在3月24日晚上直播用黄鳝自慰,她先是脱光了坐在床上,然后拿出了一条巨大的黄鳝,一层一层的套上准备好的避孕套,开始往下体里面塞,整个视频大概持续了两分钟,估计因为被直播平台监测到被封了号。
其实,单纯就视频来看并无新意,无非是一个三十六线都排不上的无名小网红为了博出名而选择了一种极其下作的手段。相关文章推荐女主播琪琪黄鳝门事件视频疯传 网友戏称扎心了老妹黄鳝门女主播琪琪视频解析:竟为模仿AV玩黄鳝 咋想的?女主播琪琪黄鳝门事件深度解密 群非法贩卖淫秽视频女主播琪琪用黄鳝自慰没创意 男人版黄鳝门才更变态
如果单就视频而言,此事并无内涵可言,也没有传播的必要。幸运的是这不凑巧吻合了人们当下的审美。于是这个视频被有心之人下载下来放到网上疯狂传播,甚至费用高达数百元才能拿到视频种子。
传播越来越凶猛,甚至有人搬出了数年前的一个黄鳝自慰手术截图,谣传这个网红因为黄鳝游进体内拿不出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谣传一出原本已经平息的事件再掀波澜,这个网红也开始在公众平台上自甘堕落的解释自己是夜店上班的,经常在网上找老板,这个直播是给她的老板看的,被封号之后就把黄鳝取出来了,而且还引以为傲的晒出了她用来自慰的一条大黄鳝和几条小鱼,信誓旦旦的告诉网友这么大的黄鳝不可能完全塞进下体。
不解释,也许就这么过去了,一解释,人们按耐已久的情绪再次被激发出来,网友一边骂一边到处去求视频源,甚至还有人给女主播留言问价格。不仅如此,有些p图高手居然做出了无数表情包放到网上,就这样黄鳝从此继皮皮虾之后再次被海鲜界除名。
视频的传播让黄鳝养殖户叫苦连天,不少商家发微博求大家放过黄鳝,不要再传播视频。据说是因为黄鳝门出来后,他们一天未营业,库存的黄鳝都臭了,因为人们都说那是放到下体的东西,恶心,不敢吃。
别说网友,即使是我在知道这个视频之后也不敢再吃黄鳝,每每想起都倒胃口。就这样,黄鳝成为了娱乐的炮灰。
这个事件究其本源要归因于当下人们恶俗的审美,纵观近年来无论是明星还是网红亦或是一些无名小辈为了成名尺度之大,手段之下流惨不忍睹。下限一再被拉低,扮丑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习俗,要是隔两天没有丑闻出现人们反倒觉得不太正常。
要是提起黄鳝的负面新闻,顶多想到不法商家喂避孕药,但是万万没想到居然有女主播玩出了花儿,我就问你考虑过黄鳝的感受吗,问过我们这群吃货的感受吗,让我们怎么在饭桌上面对鳝鳝,啊,问过吗,摔,我这辈子看到黄鳝都有阴影了。
小编没看到视频,我只看到几张截图,截图里的女主播非常年轻,一丝不挂的坐在床上,摆弄着一条粗壮的黄鳝,她双手捏住黄鳝正送往两腿之间。
我第一感觉是,她父母若是知道她此刻的所作所为,该是什么心情?
我曾看过一篇关于网络主播的深度报道,据报道所言,几乎每个直播平台的女主播都分三种:1,签公会的。2,不签公会的。3,纯粹玩票的。
不签公会的女主播单枪匹马和平台签约后,效益分成并接受直接管理,不过一个平台通常有上万个女主播,不仅管理起来非常有难度,大浪淘沙里还难以发掘未来的“摇钱树”,因此公会就顺势诞生。
公会的背后是一家家小型的娱乐公司,资金雄厚点的租一套别墅,资金薄弱些的租一套民房,旗下签约主播们统一居住,日常生活也有专人管理,形成了平台-公会-女主播的三级经济链条,严密有序。
公会先和平台达成合作协议,然后全权打理旗下签约女主播的工作事宜,具有非常完整的运营架构,包括发掘、培训、形象定位、策划、推广。
有位入行一年的女主播说:“一定要签公会的,平台现在也不管理主播,公会才会。如果你内容好,播出稳定,公会就会主动找你签约,帮你包装推广。”她自嘲:“做得不行,只会唱唱歌,直播时最多200人,没公会瞧得上。”
记者问她:“那你有同行月入五六位数怎么来?”
她毫不隐瞒:“豁得出去就能博出位啊,脱衣服露胸都是小意思,吃死猫死狗的,砸脑袋的,割腕自残的,烧头发的,裤裆放鞭炮的……太多了,我是做不到。”
记者继续追问:“那他们做这些事,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啊,都是公会策划的,每个人每个月有经济任务额,连续三个月达不到要求就会被雪藏,有的公会还有霸王条款,不按要求做就得付高额违约金。很多主播都是农村出来,家里穷得不行了,又不想赤裸裸的去卖……”
网络直播兴起之后,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各种一掷千金打赏主播的新闻层出不穷,收益速度和变现率让无数人眼红,各平台各公会之间竞争也越发激烈,而巨大诱惑之下,炒作的尺度越来越大。
通过低俗炒作出名的网红越来越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办不到”。有公众场所拍摄大尺度照片的,以“炫底裤炫隐秘部位”霸屏的,甚至还有砸警车的……而网络女主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恶俗色情表演。
当八国混血刘宝宝,风油精韩X雅这类依靠着纯熟商业模式炒作出来的畸形产物红了,成为了行业标杆时,我只觉得可叹可笑可怜。
可我们依然会一边怀着猎奇心理去点开他们的做作视频,一边骂“妈的智障”“辣眼睛”,一边又赶潮流般复制关于他们的段子狂轰滥炸朋友圈。
这时候,连锁反应就生出来了,炒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即使事件本身的热度不超过一星期,但出演这件事的人被记住了。不管留在大众印象里的是“恶名”还是“臭名”,都有人民币不请自来。
过去,“臭名昭著”还是彻头彻尾的贬义词,现如今在一些人心里却成了一个追逐的目的。
有句话说得好,低级之所以有市场,跟高级的缺乏有关;无节操之所以能走红,跟节操的供给太少有关。
究竟是谁为“恶名”、“臭名”之人提供了如此多的机会?是谁抬高了他们的身价?是谁在“审丑”文化的滋长中推波助澜呢?表演者中间,又有多少人是百分百心甘情愿?
炒作者想打造出前赴后继的“网红主播”,维系住自己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无可厚非,但使用的手段应该有最后的底线,不是说非要传递多么伟光正的价值观,至少不要秀出伦理和道德的下限。
因为,你们的下一代,此刻很可能正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拿着手机默默地这个群魔乱舞的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