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一篇关于《艾滋病阻断药物科普》的帖子火了。
文章讲述了国内一位大学生到泰国清迈旅游,不幸被当地一名HIV病毒携带者强暴的故事。文中称,恐慌之下,该学生第一时间在医生建议下服用了“艾滋病阻断药”,并最终平安度过艾滋病“窗口期”。
此事究竟是真是假?
对于所以选择公布此事的初衷,尤先生称,“这也是一份防范手册,比性侵更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自救。国内关于阻断药物的推广与介绍几乎为零,总要有人站出来,为自我保护发声。”
此联系到了中国驻清迈总领事馆,询问中国男性游客在泰国按摩时遭到按摩师强奸,并且按摩师携带HIV病毒一事是否属实,对方随即给出了肯定答复。中国驻清迈总领事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此受害者是于“两个月前联系的大使馆”。
在网友所发的那篇帖子中,提到了一种所谓的类似“紧急避孕药”的阻断药物(PostExposureProphylaxis,简称PEP)。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的周凯告诉红星新闻,“实际上PEP这三个英文字母,代表的意思是‘暴露后预防’,而非‘阻断’。该词并不能直接翻译成艾滋病阻断药。”
“暴露后预防”(PEP)主要指的是一个人暴露在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后,立即服用抗艾滋病药物,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感染,“而药物就是药物,PEP是说用药物去预防。”
HIV病毒从暴露到进入人体需要几天时间,有一个窗口期。“这一病毒并不会立刻与人体的淋巴细胞进行结合,进行病毒的复制,而是有一个时间差。”
她称,如果在这时服用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那么就会帮助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的增殖和复制。而最开始受感染的细胞则会因为没有更多HIV病毒的复制,在短期内自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