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首次对外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挖掘的重大成果:其中不仅有20多件虽然破损严重但是姿态各异的“百戏俑”,也发现此前从未发现过的疑似盗洞,更发现了遭焚烧的痕迹。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从2009年3月至今,这里一共发掘清理出土小件器物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类型,共计310余件文物。其中出土陶马12匹,陶俑120余件,战车2乘、战鼓2处。更是发掘出了6个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彩色俑头,对于之前发掘出土的陶俑颜色脱落的问题,在第三次的发掘中,考古人员也是采用了先进的保护技术来确保秦兵马俑的原貌。
第三次发掘出土大量彩绘陶俑
秦兵马俑自发现以来,国家文物局曾批准兵马俑1986年进行过第二次发掘,2009年至今进行的是第三次发掘。自2011年8月份以来,考古人员开始对俗称的百戏俑坑进行考古发掘,半年来,于其中新发现了20余件姿态各异但破损严重的百戏俑。
在考古现场,许多残破的陶俑横七竖八地“躺”在坑底,周围是火烧土等遗迹,还有很多被烧成砖红色的夯土,其中一具头部已不知所终的陶俑,十分高大,据测量在无头的情况下已达2.2米,脚掌相对其他陶俑也显得较大,换算到现在的鞋码当有54码。
在已经发现的几千个兵马俑中,其中的一具“绿脸俑”备受瞩目,与其他陶俑呈粉色或肉色的脸孔不同的是,至今该俑仍脸呈绿色。而在第三次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也先后发现了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还有眼珠为红色的兵马俑。如今陈列的兵马俑大多呈土灰色,有一些身上带有少许彩绘,而第三次发掘则出土了大量彩绘兵马俑,文物保护工作与考古发掘工作同步,尽最大可能地保护了这些来自秦代的色彩。
秦兵马俑的彩绘颜色种类繁多,其中紫色更是尤为的珍贵和罕见,这次出土的陶俑身上就有这种神秘的“中国紫”,经过专家的分析研究,发现这种紫色主要成分是硅酸铜钡,考古学家推定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百戏俑坑遭祝融之灾
专家疑为项羽所为
大量的痕迹表明这里曾被一场大火烧过。由于俑坑搭建时有棚木,有专家认为焚烧的痕迹是棚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炭化所致,也有专家认为焚烧是当时的一种葬俗。原秦始皇陵博物馆馆长袁仲一则认为:“现在发现的陪葬坑有180多座,而其中只有12座被烧了,大部分没有被烧。如果说是葬仪制度的话,它都应该被烧过。”
事实上 ,在进行至今的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1号坑内发现了疑似的盗洞,这或许能证明在历史上曾经有人进入过兵马俑坑道。另外,在发掘现场还发现有大量的木条、麻绳等物件焚烧过后留下的炭迹,这证明焚烧时间距离秦俑坑建成并不是太久,因为如果时间长,麻绳、木条等都会化为灰烬,难以成炭。
袁仲一还说:“比如有的(兵马俑手持的)青铜剑,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现在光剩下一个剑鞘头了,把剑拿走了。”他推测历史上曾有人进入兵马俑坑,并带走了可作为武器的剑。综合上述证据,他推断道:“秦汉之际,有大的社会变动。我的推断是项羽烧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当然这也是一种推测,这个问题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出土了30余件百戏俑参与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春雷说:“去年8月份以来,经过清理一至两米的填土层、巨大的夯土层后,我们主要对第三个洞进行了发掘,新发现的陶俑破损严重,估计总计有20余件,它们应该是南北分两列,面面相对,其中北边的较肥硕,南边的较瘦小,加上原来发掘出的百戏俑,整个百戏俑坑截至目前应有30余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说,百戏俑坑目前主要发掘的是第三过洞,其内的陶俑应当是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角抵、幻术等表演娱乐性质的“演员”,总体上讲这些陶俑属于百戏俑。
大部分百戏俑既不穿铠甲,也不披战袍,只是下身有裳,上身赤裸。从目前已修复的几件陶俑来看,他们举止神态各异,个个滑稽可笑,有的身材异常高大,有的还有“啤酒肚”,为当时杂耍打扮。其造型有像是持竿者的,也有像是摔跤的大力士的。虽然大部分出土百戏俑都是上身赤裸的造型,这次让人意外地发现两件上身着衣,衣服上有泡钉、太阳纹等的百戏俑,但是目前仍无法清楚有何具体内涵。另外,在百戏俑坑内还发现了青铜鼎,青铜礼器在这里出现的原因至今还未得到确切的解释。
百戏俑的出土还提出了其具体从事的何种娱乐的问题。专家认为,古代弄丸等属于抛技,也有蹬技、摔跤等种种娱乐,新出土的一件俑就是右手抓着左小臂,至于其意则不清楚。此外,参与一号坑发掘的秦兵马俑博物馆许卫红说,在秦始皇帝陵附近,除了所谓的百戏俑坑正式进行考古发掘外,秦兵马俑坑的一号坑也在进行部分发掘,自2009年至今已发现102件陶俑和部分纺织品、车器等遗物遗迹。另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除了矛、戈和戟这些常见的武器外,还出土了盾,这是首次发现兵马俑所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