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平之战是导火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赵国过于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了范雎的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而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导火索呢
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但是范雎却因为嫉妒白起会因此再得军功无数,时下赵国又派人与范雎密谈,说是如果白起真的灭了赵国的话,军功肯定在丞相之上,丞相可甘屈居人下?范雎一听,果然有道理,于是就上报秦昭襄王,当时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命白起停止进攻。而白起却认为此时出兵恰到好处。无奈君命不可违,只好认命。但因此事与范雎结下仇怨。二、白起因为不能一举灭掉赵国而心生怨恨,违抗君命惹怒秦王
当时秦国的铁骑兵临邯郸城下。秦国这次出征的将领是王龁,王龁苦攻几月,但邯郸稳如泰山。这个时候,秦王亲自拜见白起,请求白起出山代替王龁,但是白起推辞了。秦王没办法,让范雎亲自向白起道歉,求他出山,范雎也道歉了,可还是没能得到白起的原谅。据史料记载,白起拒绝秦王的原话是: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从白起的这段话来分析,大意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胜利了,但是元气也大伤,国力没有恢复。诸侯国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赵国被灭,诸侯国肯定会营救,邯郸打不下来。
所以白起迟迟没有出兵,后来范雎又进谏秦王,说白起抗命有罪,罪当问斩。白起严重挑战秦昭王的权威,这是不对的,也是帝王们不能忍受的。所以这也是白起被赐死的原因之一。三、白起坑杀40万降卒使各国惧怕,杀白起为了安抚民心
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降卒也是有原因的,白起也是用心良苦啊。其一,放虎归山是不可能的,40万悦卒一旦流放会赵国,随时有可能起兵再犯。所以放虎归山此乃兵家之大忌,万万不可取。其二,招纳入编,秦军远离本土,粮食本就不充裕,突然在多40万人,肯定招架不住。万一赵军是诈降,40万人白起也会伤筋动骨。所以此计也不可取。思来想去也只能全部杀了。白起只不过是为了秦国的生存,杀了投降的士兵。这才造成了威震各国的坑杀40万降卒。可是秦王到最后出于自己的地位考虑,山东六国对白起恨之入骨,秦昭王杀白起有点安抚六国的意思吧。
所以纵观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讲,白起的死亡完全是自己一手策划的。白起一生军功无数,但错就错在了为人太过于正直、太忠心不会变通。他尽职尽责为国效力,只考虑国家从不顾及自己。再加上有奸人陷害,帝王之心深如大海。才造成了当时的局面。国家需要的就是白起这样尽职尽责的人,同样也不会珍惜这种人。